日照市茶行业协会 山东省茶叶质量监督检验站

各茶叶企业:

茶产业是日照市农业的主导产业,是我市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我市茶产业从扩量到提质转变,促进我市茶产业的优化升级,着力打造“北方生态绿茶第一市”、“北方绿茶主产区”现代生态农业区域品牌和“日照绿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域品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我市茶产业发展阶段现状和特点,经日照市茶行业协会、山东省茶叶质量监督检验站研究决定,在全市茶行业协会会员单位中开展茶叶质量提升活动。

(一)加快茶叶生产市场准入工作。通过加强宣传,努力营造食品生产许可证(SC)取证工作氛围,引导企业积极申请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通过在茶叶加工集中的乡镇(如巨峰镇、后村镇等)建设茶叶示范生产企业等方式,引导企业规范化生产,为企业规范化生产创造样板;通过联系食药系统等部门,利用日照市茶行业协会和山东省茶叶质量监督检验站的技术优势和协调能力,加大帮扶、指导工作力度,积极协助企业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力争经过3年的努力,市区内取得SC证的茶叶生产企业达到100家以上,使获得生产许可证企业成为我市茶叶生产加工的主流,带动整个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积极推进生产组织方式转变。推进茶叶加工小作坊的整合提升,实现茶叶生产加工方式的“两个转变”(即从粗放型加工向清洁化、标准化、精细化生产转变,从传统的家庭作坊式加工向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转变),是我市提升茶产业总体质量安全水平和促进茶产业科学发展的根本之道。结合日照市茶行业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引导我市茶叶加工小作坊整治与规范工作。按照“标准化、规模化”的总体思路,对茶叶加工小作坊进行技术指导,通过推行龙头带动、专业合作、股份联合等多种模式,引导促进我市茶叶小作坊的规范、整合、提升,基本实现我市茶叶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从而促进我市茶产业的优化升级。努力实施龙头带动模式,即以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叶加工龙头企业为核心,按照“龙头企业+基地 +加工散户”的组织模式运行,由龙头企业对各加工散户进行统一质量管理,以提升茶叶生产加工质量;专业合作模式,即以乡镇为单位,以市茶行业协会和省茶检站为纽带,吸纳所辖区域内的茶叶加工户入社或入会,按照“合作社(协会)+加工散户+标准化”的组织模式运行,实行“内部条件、质量管理、加工标准、产品检验、对外品牌”的五统一,提高生产加工标准化的程度和水平,以提升茶叶生产加工质量。

(三)大力推进“标准化工程”。按照日照绿茶质量技术要求,统一茶叶生产加工工艺和质量技术要求;以食品生产许可证市场准入制度实施和茶叶加工小作坊整治规范、整合提升为载体,加强茶叶加工从业人员培训,全面推行茶叶生产加工的标准化,改进生产加工基本条件,完善生产加工质量保证体系;逐步推进ISO9000标准ISO14000标准、GMP(良好操作规范)、HACC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等质量管理体系茶叶质量认证,进一步提升茶叶生产龙头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力争三年内新增质量认证企业20家。

(四)发挥检验检测平台的技术优势。积极利用省茶检站检验检测资源,利用省茶检站的检验检测设备、人员能力、技术水平,进一步完善整个茶叶行业的检验检测体系,建立由省茶检站覆盖到全市茶叶质量检测服务的平台,为我市茶产业的发展提供检测技术支撑。由市茶行业协会主导,加强对茶叶市场产品质量的监测和抽查,通过规范市场管理,对茶叶生产加工质量提升形成倒逼机制,从而发挥市场对促进我市茶叶质量安全总体提升的调节作用。

(五)大力培育名牌产品。制定我市茶叶产品名牌梯度培育计划,通过名牌梯度培育计划和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大力推进名牌培育工作,增强企业创牌的能力。争取三年内获得省级名牌茶叶产品10个左右,争取获得全国闻名的名牌茶叶产品1―2个,为打造我市茶产业“江北茶叶主产区”的区域品牌提供支撑。

(六)加快茶叶品牌整合。充分发挥“地理标志产品”极大的地域品牌效应,打响“日照绿茶”品牌,把“日照绿茶”作为我市农业知名行业地域品牌来打造。努力扩大品牌的带动效应,引导茶叶品牌企业实施社会化生产、专业化协作、规模化经营,引导茶叶加工中小企业向其靠拢,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鼓励以品牌为媒介进行兼并或资产重组,联合组建茶业股份企业,壮大企业资本,形成规模化、品牌化的茶业集团。通过茶叶产品品牌的有效整合,不断提高日照绿茶的国内和国际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七)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由日照市茶行业协会积极联系市县等各级政府部门,以完善政策奖励机制,整合相关政策资源,从政策机制层面对茶叶质量安全和品牌建设进行更有效的引导。为转变茶叶生产组织方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形成更大的政策引导力和推动力。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和机制,更好地引导我市茶产业实现科学、安全、可持续发展。

二?一七年一月十日